“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”
——圈住老**不能靠疆域的边界,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,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。
解释几个不易理解的词语:
域民:让老**安居在一定的区域内。域:名词,区域,一定的疆界之内。用作动词,表示将居民限定在一个地方不致于随意迁移。
固国:使国防稳固。固,形容词用为动词,使动用法。
威天下:在世界上立威。威,形容词用为动词,使动用法。
意思:管理**,不是靠疆域的界限,巩固国防,不是靠山溪的险恶,威慑天下,不是靠兵器的锋利。因此管理**应该是靠巩固民心,民心所向才是硬道理。
该句出自孟子的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,该句从“域民”到“固国”,再到“威天下”是治国的先后顺序,三者是顺接关系,必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,才能做好后面的事情。
扩展资料:
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_的再传**,**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。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,他在孔子“仁”的思想基础上,提出了“义”,即道义,在一定条件下,道义比生命更重要。
在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一文中,孟子从军事活动说起,层层深入,娓娓道来,分析了人和(人心向背)才是**兴亡的决定性因素。
本文体现了孟子散文论辩的特点:在辩论中据事论理,层层推进的方法,用类比论证,对比论证来论证事物的论证方法。
文章通过对“天时”、“地利”、“人和”,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,层层递进。论证了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的道理。
文中的类比论证:用军事行动中的人心向背,来类比关系到**兴亡的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。文中的对比论证:用失道寡助和得道多助进行对比,增强了说服力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
这个有难度 不过难不倒我啊 找资源真心很不容易,跪求大神采纳 一定要记得采纳啊
“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”出自文言文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,其古诗原文如下:
【原文】
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,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
【翻译】
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条件,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、内部团结。
(比如有一座)方圆三里的内城,方圆七里的外城,从四面围攻它却不能取胜。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,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时令,可是这样却不能取胜,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。
城墙不是不高啊,护城河不是不深啊,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啊,粮食不是不充足啊www.sLkj.orG,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,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、内部团结。
所以说,使**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,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;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;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。施行仁政的君主,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;不施行仁政的君主,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。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,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;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,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。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优势,攻打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。所以,(能行“仁政”的)君主不战则已,战就一定能胜利。
1、意思:划定边疆。封,划定。疆,边疆。
2、释义:使**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,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。
3、出处:先秦时期孟子及其**的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
4、原文:
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,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
故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
5、简析:
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。孟子提出三个概念: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,层层推进。用两个“不如”强调了“人和”的重要性,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“仁政”。三者之间的比较,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,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“人和”的因素,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。在比较中立论,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。句式相同,语气十分肯定,斩钉截铁,不容置疑。